[鸿鹄之志]:鸿鹄:天鹅,比喻志向远大的人;志:志向。比喻远大志向。
志:读zhì,五行属火,志向,意志,心之所向,如意向,志向;也指记号,记在心里,如永志不忘。取名含义为有抱负、有理想、有志趣。志字在人名库中出现次数约:1226032次,用于第一字占:71.9%,男孩名字占89.2%,女孩名字占:10.8%。
焦:读jiāo,五行属火,物体经火烧变成黑黄色并发硬、发脆。指酥,脆。取名含义为爽快、开朗、名声响亮之义;焦字在人名库中出现次数约:3074次,用于第一字占:67.9%,男孩名字占94.3%,女孩名字占:5.7%。
志焦名字的寓意: 寓指斗志昂扬、雄心壮志、抱负不凡、百折不挠、乐于助人、昂然不屈之意。
志焦怎么读?志焦名字读zhì、jiāo。声母不同、韵母不同,仄平调,音律优美,朗朗上口。
志焦好写吗?志7画、上下结构,焦12画、上下结构,焦字笔画数较多,不利于书写。
志焦五行?志字五行属火,焦字五行属火,名字属火火五行组合,五行相生,大吉。
志焦重名率高吗?志焦在名字库中出现次数约5188次,配合姓氏重名率较低。
志焦名字能打多少分?志焦名字打分83 分,具体结合姓氏及生辰八字才精准。查看志焦八字打分 ;
志字取名寓意为:斗志昂扬、雄心壮志、抱负不凡之意;
志字姓名学寓意:口快心直,性刚劳心,中年奔波,晚年成功隆昌。
焦字取名寓意为:百折不挠、乐于助人、昂然不屈之意;
焦字姓名学寓意:
志焦姓名学寓意:口快心直,性刚劳心,中年奔波,晚年成功隆昌。 吉
志焦名字性格: 节俭好静,性情孤癖,不善交际,忧郁气闷,喜怒难辩,心情常有不安之感,常有不平不满之心理。
志焦名字成功运: 操劳又勤俭,但是财运仍不佳,应注重精神生活减少苦闷。查看志焦一生财富多少?
志焦名字适合职业: 律师、花匠、设计师、工人等。
志焦名字事业运:事稳定收入的生意,或薪水生活较适合,投机性行业远离为安。查看详细事业运程分析
志焦男孩93.5%,女孩6.5%,为男孩名字。
志焦男女占比图
志焦2023年新生儿使用为2297人,近十年数据如下:
志焦新生儿十年使用曲线图
志焦名字属羊16%、属兔12%、属猴9%、其它63%
志焦使用最多生肖占比图
志焦五行为火火组合,宜五行喜火人用于起名,忌讳属水、属水的人使用;
志焦为男性字名字,忌讳用于女孩起名;
志焦忌讳长辈名字中含有志或焦的字,如有忌给晚辈起名;
志焦数理及卦理非常适合吴姓、刘姓、赵姓、周姓等宝宝起名,具体还需要参考出生时间来判断整理好不好。
志的拼音读zhì; 志的繁体为志;誌; 志字五行为火; 志字康熙字典笔画7画;
【卯集上】【心字部】 志; 康熙笔画:7; 页码:页376第21
〔古文〕?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職吏切【正韻】支義切,?音鋕。【說文】从心之聲。志者,心之所之也。【論語】志於道。【詩序】在心爲志。 又【廣韻】意慕也。【儀禮·大射儀】不以樂志。【註】志者,意所擬度也。【禮·少儀】問卜筮曰:義歟,志歟。義則可問,志則否。【註】義,正事也。志,私意也。 又準志也。【書·盤庚】若射之有志。【疏】如射之有所準志,志之所主,欲得中也。 又章志也。【禮·檀弓】孔子之喪,公西赤爲志焉。子張之喪,公明儀爲志焉。【疏】故爲盛禮,以章明志識也。 又本志也。【左傳·襄元年】謂之宋志。【註】言宋本志,在攻取彭城也。 又【左傳·昭二十五年】以制六志。【註】爲禮,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。又記也。與誌同。或作識。【周禮·春官】小史掌邦國之志。【前漢書】有十志。【師古曰】志,記也。積記其事也。【後漢·劉駿傳】博見彊志。 又【集韻】昌志切。與幟通。旗也。【史記·張丞相傳】沛公以周昌爲職志。 又箭鏃也。【爾雅·釋器】金鏃翦羽謂之鍭,骨鏃不翦羽謂之志
焦的拼音读jiāo; 焦的繁体为焦; 焦字五行为火; 焦字康熙字典笔画12画;
【巳集中】【火字部】 焦; 康熙笔画:12; 页码:页674第06
【唐韻】卽消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兹消切,?音蕉。【說文】本作?。火所傷也。【玉篇】火燒黑也。又炙也。【禮·月令】其味苦,其臭焦。【註】火之臭味也。凡苦焦者皆屬焉。【左傳·哀二年】卜戰龜焦。【禮·問喪】傷腎乾肝焦肺。【史記·越世家】苦身焦思。 又【史記·扁鵲傳】別下于三焦膀胱。【註】正義曰:八十一難云: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也,氣之所終始也。上焦在心下,下鬲在胃上也。中焦在胃中,脘不上不下也。下焦在臍下,當膀胱上口也。【廣韻】別作膲。 又國名。【左傳·僖二十九年】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。【註】焦在陝縣。【史記·周本紀】褒封神農之後于焦。【註】地理志,弘農陝縣有焦城,故焦國也。又【秦本紀】圍焦降之。【註】括地志云:焦城在陝州城內東北百步,因焦水爲名。周同姓所封。◎按左傳之焦姬姓,神農之後乃姜姓,其所封當別是一焦。周本紀註亦云:在陝縣。誤。 又姓。【廣韻】神農後,以國爲氏,出南安。 又晉邑名。【左傳·僖三十一年】許君焦瑕。【註】晉河外五城之二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