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陇头音信]: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。
[搴旗取将]:拔取敌旗,斩杀敌将。形容勇猛善战。
陇:读lǒng,五行属火,甘肃省的简称。通“隆”,盛,多。 取名含义为象征兴盛、吉利、德高望重之义;陇字在人名库中出现次数约:8074次,用于第一字占:75%,男孩名字占58.3%,女孩名字占:41.7%。
旗:读qí,五行属木,1、一般指标识,标志。如红旗,引申为光荣,蒸蒸日上;2、指领导或先行者,如旗手,象征向前进。取名含义为奋发图强、有领导风范、出类拔萃、百里挑一之义;旗字在人名库中出现次数约:49017次,用于第一字占:73.1%,男孩名字占92.6%,女孩名字占:7.4%。
陇旗名字的寓意: 寓指蒸蒸日上、日进斗金、五福临门、功勋卓绝、八面威风、鹏程万里之意。
陇旗怎么读?陇旗名字读lǒng、qí。声母不同、韵母不同,仄平调,音律优美,朗朗上口。
陇旗好写吗?陇24画、左右结构,旗14画、左右结构,陇旗字笔画数较多,不利于书写。
陇旗五行?陇字五行属火,旗字五行属木,名字属火木五行组合,五行相生,大吉。
陇旗重名率高吗?陇旗在名字库中出现次数约3398次,配合姓氏重名率较低。
陇旗名字能打多少分?陇旗名字打分85 分,具体结合姓氏及生辰八字才精准。查看陇旗八字打分 ;
陇字取名寓意为:蒸蒸日上、日进斗金、五福临门之意;
陇字姓名学寓意:
旗字取名寓意为:功勋卓绝、八面威风、鹏程万里之意;
旗字姓名学寓意:性刚口快,一生多灾,中年多劳,奔波潦倒,晚年劳神。
陇旗姓名学寓意: 大吉
陇旗名字性格: 爱慕虚荣,好大喜功,性急而不重实际,不耐独处无聊的生活,有桃花运之倾向,应培养耐力、定力,方可立于不败之地。
陇旗名字成功运: 中年后财利可得,但有不持久之倾向。天运五行属金之人较稳定。查看陇旗一生财富多少?
陇旗名字适合职业: 护士、医生、记者、设计师等。
陇旗名字事业运:属于操劳得财的行业,虽可闯出一番事业,但精神的付出及艰难很多。查看详细事业运程分析
陇旗男孩68.3%,女孩31.7%,为男孩名字。
陇旗男女占比图
陇旗2023年新生儿使用为2368人,近十年数据如下:
陇旗新生儿十年使用曲线图
陇旗名字属牛18%、属兔14%、属狗11%、其它57%
陇旗使用最多生肖占比图
陇旗五行为火木组合,宜五行喜火或喜木人用于起名,忌讳属水、属金的人使用;
陇旗为男性字名字,忌讳用于女孩起名;
陇旗忌讳长辈名字中含有陇或旗的字,如有忌给晚辈起名;
陇旗数理及卦理非常适合朱姓、林姓、徐姓、赵姓等宝宝起名,具体还需要参考出生时间来判断整理好不好。
陇的拼音读lǒng; 陇的繁体为隴; 陇字五行为火; 陇字康熙字典笔画24画;
【戌集中】【阜字部】 隴; 康熙笔画:24; 页码:页1349第05
【唐韻】力踵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魯勇切【正韻】力董切,?音壠。【說文】天水大阪也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天水郡隴縣。【註】今呼隴城縣者也。又【史記·六國表】文公踰隴。【秦本紀】又使司馬錯發隴西,因蜀攻楚黔中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隴西郡。【註】應劭曰:有隴坻,在其西也。師古曰:隴坻,謂隴阪,卽今之隴山也。此郡在隴之西,故曰隴西。【地理直音】漢隴西,今鞏昌府。漢天水,今鞏昌府秦州。 又【廣韻】州名。漢汧縣,後魏置東秦州,攺爲隴州,因山名之。【地理直音】隋汧陽郡,今鳳翔府隴州。○按今陝西鞏昌府淸水縣,平涼府華亭縣,鳳翔府隴州,皆有隴山,洮州衞有東隴山。 又【春秋·文二年】盟于垂隴。【註】鄭地,滎陽東有隴城。 又姓。 又【正韻】丘壟之壟,亦作隴。【列子·天瑞篇】逆之隴端。【前漢·劉向傳】皆無丘隴之處。 又壟畝亦作隴。【史記·項羽紀】起隴畝之閒。 又【荀子·議兵篇】案角鹿埵,隴種東籠而退耳。【註】隴種,遺失貌,如隴之種物然。或曰卽龍鍾。新序作隴鍾。 考證:〔【荀子
旗的拼音读qí; 旗的繁体为旗; 旗字五行为木; 旗字康熙字典笔画14画;
【卯集下】【方字部】 旗; 康熙笔画:14; 页码:页484第28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渠之切【正韻】渠宜切,?音奇。【說文】熊旗五游,以象罰星,士卒以爲期。【釋名】熊虎爲旗,軍將所建,象其猛如虎,與衆期其下也。【周禮·春官·司常】熊虎爲旗。【又】師都建旗。【註】畫熊虎者,鄕遂出軍賦,象其守猛莫敢犯也。 又【左傳·閔二年】佩衷之旗也。【註】旗,表也。 又星名。【史記·天官書】東北曲十二星曰旗。【註】兩旗者,左旗九星,在河鼓左也。右旗九星,在河鼓右也。皆天之鼓旗,所以爲旌表。 又姓。【廣韻】齊卿子旗之後,漢有九江太守旗光。 又與箕同。【荀子·富國篇】則國安於盤石,壽於旗翼。【註】旗,讀爲箕。箕翼,二十人宿名。 又【韻補】叶渠尤切。【班固·西都賦】乗輚輅,登龍舟,張鳳蓋,建華旗。○按《說文》旗从㫃其聲,訓熊旗五游,以象罰星,士卒以爲期也。旂从㫃,斤聲,訓旗有衆鈴以令衆也。分旗,旂爲二。《正字通》云:周禮九旗所畫異物,所建異名,各有等差。雖旌旄之通稱,而制度自別,未可合爲一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