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桑土之谋]:比喻勤于经营谋划,防患未然。
[笔歌墨舞]:指文笔奇妙精采。
土:读tǔ,五行属土,指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。取名含义为聚集、团结、坚硬之义;土字在人名库中出现次数约:45624次,用于第一字占:64.2%,男孩名字占53.9%,女孩名字占:46.1%。
墨:读mò,五行属土,写字绘画用的黑色颜料;古代一种刑罚,在脸上刺字并涂墨;指诗文或书画。取名含义为才华、博学、满腹经纶之义;墨字在人名库中出现次数约:421931次,用于第一字占:60.5%,男孩名字占53.8%,女孩名字占:46.2%。
土墨名字的寓意: 寓指精诚团结、同舟共济、厚德载物、才高八斗、才如泉涌、学富五车之意。
土墨怎么读?土墨名字读tǔ、mò。声母不同、韵母不同,仄仄调,音律优美,朗朗上口。
土墨好写吗?土3画、单一结构,墨15画、上下结构,墨字笔画数较多,不利于书写。
土墨五行?土字五行属土,墨字五行属土,名字属土土五行组合,五行相生,大吉。
土墨重名率高吗?土墨在名字库中出现次数约5451次,配合姓氏重名率较低。
土墨名字能打多少分?土墨名字打分77 分,具体结合姓氏及生辰八字才精准。查看土墨八字打分 ;
土字取名寓意为:精诚团结、同舟共济、厚德载物之意;
土字姓名学寓意:技术方面大吉,贵人明现,成功隆昌,环境良好。
墨字取名寓意为:才高八斗、才如泉涌、学富五车之意;
墨字姓名学寓意:忧心劳神,怀才不遇,中年劳或潦倒,晚年吉祥。
土墨姓名学寓意:技术方面大吉,贵人明现,成功隆昌,环境良好。 吉
土墨名字性格: 主观又好胜,竞争心理强烈,外表乐观,内则空虚,常有不平不满之事,有风流之性,应留心色难。
土墨名字成功运: 中求发展,老运财源可得。查看土墨一生财富多少?
土墨名字适合职业: 保姆、律师、医生、会计员等。
土墨名字事业运:勇往迈进的精神,但缺乏持久的恒心,宜涵养忍耐之心,定能一展报负。查看详细事业运程分析
土墨男孩50.1%,女孩49.9%,为男孩名字。
土墨男女占比图
土墨2023年新生儿使用为2545人,近十年数据如下:
土墨新生儿十年使用曲线图
土墨名字属龙17%、属羊13%、属兔10%、其它60%
土墨使用最多生肖占比图
土墨五行为土土组合,宜五行喜土人用于起名,忌讳属木、属木的人使用;
土墨为中性字,男孩女孩都可用于起名;
土墨忌讳长辈名字中含有土或墨的字,如有忌给晚辈起名;
土墨数理及卦理非常适合陈姓、吴姓、林姓、杨姓等宝宝起名,具体还需要参考出生时间来判断整理好不好。
土的拼音读tǔ; 土的繁体为土; 土字五行为土; 土字康熙字典笔画3画;
【丑集中】【土字部】 土; 康熙笔画:3; 页码:页223第01
【唐韻】【正韻】他魯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統五切,?吐上聲。五行之一。【說文】地之吐生物者也。二象地之下,地之中,土物出形也。【易·離彖傳】百穀草木麗乎土。【書·禹貢】冀州厥土惟白壤,兗州厥土黑墳,靑州厥土白墳,徐州厥土赤埴墳,揚州荆州厥土惟塗泥,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墳壚,梁州厥土靑黎,雍州厥土惟黃壤。 又【書·禹貢】徐州厥貢惟土五色。【註】諸侯受命,各錫以方色土,建大社于國中,一曰冢土。【詩·大雅】乃立冢土。 又后土,取厚載之義。共工氏子句龍爲后土,位在中央,主於四季各十八日。【禮·月令】中央土,其日戊己,其帝黃帝,其神后土。【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】土以黃,其象方。 又星土,星所主土。【周禮·春官】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。 又度也。土圭之土訓度。詳圭字註。 又業也。【皇極經世】獨夫以百畝爲土,大夫以百里爲土,諸侯以四境爲土,天子以九州爲土,仲尼以萬世爲土。 又星名,一曰鎮星。【漢書】作塡。詳塡字註。 又地名。【春秋·僖二十八年】公會晉侯,齊侯,宋公,蔡侯,鄭
墨的拼音读mò; 墨的繁体为墨; 墨字五行为土; 墨字康熙字典笔画15画;
【丑集中】【土字部】 墨; 康熙笔画:15; 页码:页238第40
【唐韻】莫北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密北切,?音默。【說文】書墨也。【西京雜記】漢尚書令,僕承郞,月給隃糜墨。魏晉閒以黍燒烟,和松煤爲之。唐初高麗歲貢松烟墨。宋熙寧閒,張遇供御墨,始用油烟入麝,謂之龍劑。【李堅墨評】古有李廷珪墨爲第一,張遇墨次之,兗州?朗墨又次之。 又【禮·玉藻】卜人定龜,史定墨。【註】凡卜,必以墨畫龜,乃鑽之,觀所坼以占吉凶。 又度名。【小爾雅】五尺爲墨,倍墨爲丈。【周語】不過墨丈尋常之閒。 又五?之一,鑿其額,涅以墨書。【書·伊訓】臣下不匡其?墨。 又哀容。【孟子】歠粥面深墨。 又氣色下也。【左傳·哀十三年】晉定公,吳夫差,會于黃池。司馬寅曰:肉食者無墨。 又闇昧也。【劉向·新序】師曠對晉平公曰:國有墨。墨而不危者,未之有也。 又墨灰。【西京雜記】武帝鑿昆明池,悉灰墨,無復塊土。西域人曰:大刼將盡,則有刼燒。灰墨,其餘燼也。 又與默通。【史記·商君傳】武王諤諤以興,紂墨墨以亡。【前漢·竇嬰傳】嬰墨墨不得志。 又太史公論六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