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一辞莫赞]:赞:赞美。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。形容诗文写得极好。
[虚怀若谷]:虚:谦虚;谷:山谷。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。形容十分谦虚,能容纳别人的意见。
莫:读mò,五行属木,否定副词。也指没有谁,没有什么。也有形容干将莫邪英雄气概的意思。取名含义为赞美、大智大勇之义;莫字在人名库中出现次数约:82759次,用于第一字占:63.9%,男孩名字占50.3%,女孩名字占:49.7%。
谷:读gǔ,五行属木,指两山之间的夹区或流水道;也指丰收。取名含义为成熟、谦虚、人品高雅之义;谷字在人名库中出现次数约:54475次,用于第一字占:74.8%,男孩名字占52.7%,女孩名字占:47.3%。
莫谷名字的寓意: 寓指有口皆碑、大将风范、虚怀若谷、硕果累累、声名远播之意。
莫谷怎么读?莫谷名字读mò、gǔ。声母不同、韵母不同,仄仄调,音律优美,朗朗上口。
莫谷好写吗?莫13画、上下结构,谷15画、上下结构,莫谷字笔画数较多,不利于书写。
莫谷五行?莫字五行属木,谷字五行属木,名字属木木五行组合,五行相生,大吉。
莫谷重名率高吗?莫谷在名字库中出现次数约7107次,配合姓氏重名率较高。
莫谷名字能打多少分?莫谷名字打分86 分,具体结合姓氏及生辰八字才精准。查看莫谷八字打分 ;
莫字取名寓意为:有口皆碑、大将风范之意;
莫字姓名学寓意:
谷字取名寓意为:虚怀若谷、硕果累累、声名远播之意;
谷字姓名学寓意:二子吉祥,清雅荣贵,福禄双收,中年多灾,环境良好,出国之字。
莫谷姓名学寓意: 大吉
莫谷名字性格: 好胜好强,以自已的意见为重,好面子,不认输,善于舌战辩论,虽有才华,但不可太自满,免得别人误会您架子大。
莫谷名字成功运: 时坏不稳定,只能靠意外之财或祖产。查看莫谷一生财富多少?
莫谷名字适合职业: 教师、记者、演员、军人等。
莫谷名字事业运:事业不顺,有志难伸之象,中年后趋向稳定。查看详细事业运程分析
莫谷男孩53.6%,女孩46.4%,为男孩名字。
莫谷男女占比图
莫谷2023年新生儿使用为2410人,近十年数据如下:
莫谷新生儿十年使用曲线图
莫谷名字属龙20%、属狗16%、属猪13%、其它51%
莫谷使用最多生肖占比图
莫谷五行为木木组合,宜五行喜木人用于起名,忌讳属金、属金的人使用;
莫谷为中性字,男孩女孩都可用于起名;
莫谷忌讳长辈名字中含有莫或谷的字,如有忌给晚辈起名;
莫谷数理及卦理非常适合郭姓、徐姓、孙姓、胡姓等宝宝起名,具体还需要参考出生时间来判断整理好不好。
莫的拼音读mò; 莫的繁体为莫; 莫字五行为木; 莫字康熙字典笔画13画;
【申集上】【艸字部】 莫; 康熙笔画:13; 页码:页1035第13
〔古文〕?䒬?【唐韻】慕各切【集韻】【正韻】末各切,?音寞。【韻會】無也,勿也,不可也。【易·繫辭】莫之與,則傷之者至矣。 又定也。【詩·大雅】監觀四方,求民之莫。 又謀也。【詩·小雅】秩秩大猷,聖人莫之。 又【博雅】强也。【論語】文莫吾猶人也。【晉書·欒肇·論語駁曰】燕齊謂勉强爲文莫。【揚子·方言】侔莫,强也,凡勞而相勉謂之侔莫。【淮南子·謬稱訓】猶未之莫與。【註】莫,勉之也。 又削也。【管子·制分篇】屠牛垣,朝解九牛而刀可莫鐵。 又【博雅】莫莫,茂也。【詩·周南】維葉莫莫。【註】莫莫,茂密之貌。 又【莊子·逍遙遊】廣莫之野。【註】莫,大也。 又姓。【通志·氏族略】卽幕氏省文。漢有富人莫氏,見《游俠傳》。唐有比部員外郎莫藏用。 又【史記·夏本紀註】五湖之一有莫湖。 又與瘼通。【詩·小雅】莫此下民。 又與幕通。【史記·李廣傳】莫府省約文書籍事。 又【說文】莫故切。同暮。【易·夬卦】莫夜有戎。 又菜也。【詩·魏風】彼汾沮洳,言采其莫。【註】音暮。
谷的拼音读gǔ; 谷的繁体为穀; 谷字五行为木; 谷字康熙字典笔画15画;
【酉集中】【谷字部】 谷; 康熙笔画:7; 页码:页1189第01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?古祿切,音穀。【說文】泉出通川爲谷。从水半見,出於口。【韻會】兩山閒流水之道也。【爾雅·釋水】水注谿曰谷。【疏】謂山谷中水註入㵎谿也。【易·井卦】井谷射鮒。【註】谿谷出水,從上注下。【公羊傳·僖三年】桓公曰:無障谷。【註】水注川曰谿,注谿曰谷。【禮·祭法】山林、川谷、丘陵,民所取財用也。【老子·道德經】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。 又谷水。【管子·度地篇】山之溝一有水一無水者,命曰谷水。 又暘谷,日所出處。昧谷。日所入處。【書·堯典】分命羲仲宅嵎夷,曰暘谷。分命和仲宅西,曰昧谷。 又【集韻】窮也。【詩·大雅】進退維谷。【疏】谷謂山谷,墜谷,是窮困之義。 又【廣韻】養也。【老子·道德經】谷神不死。 又【爾雅·釋天】東風謂之谷風。【詩·邶風】習習谷風。【詩詁】風出谷中也。【疏】谷之言穀。穀,生也。生長之風也。【前漢·王莽傳】其夕穀風迅疾。【師古曰】卽谷風。 又【韻會】竹溝曰谷。【前漢·律歷志】黃帝使伶倫取竹之解